Saturday, April 13, 2013

三葉蔓荊






所属卷:vitex linn.

所属科:verbenaceae nom. conserv.

中文名:三叶蔓荆

描述字段:直立灌木,高达5米,有显著基干,具香味;小枝四棱形,被灰白色平贴微柔毛。小叶3枚或在花序下部或新条基部退化为1小叶;小叶无柄(稀顶生小叶基部下延成柄),倒卵形至长圆形或披针形,钝或微尖,稀突然短渐尖,基部楔形,稀圆钝,全缘,中间的1枚小叶较大,长4—7厘米,宽1.5-3厘米,表面绿色,干时转黑色,无毛或密被微伏柔毛,背面密被灰白色毡状绒毛,中肋表面下陷,背面隆起,侧脉约8对,两面均微隆起,略显,网脉极细,背面可见;叶柄长0.8—2.8厘米,表面有沟槽,被毛同小枝。圆锥花序顶生,全部被灰白色毡状绒毛,长5—15(-20)厘米,径达5厘米,由小伞伞花序组成,下部者长1—3厘米,稀疏,少花,具梗长5—15毫米;萼钟形,顶近平截,5棱,长约(2)-3-(3.5)毫米,5齿极小;花冠蓝紫色,长8—10毫米,喉部具白髯毛,内面在花丝基部被柔毛;雄蕊伸出于花冠外;花柱无毛,子房无毛。核果近圆形,红色,干时转黑,具腺点,长5—6.5毫米,径约5毫米,宿萼约为果长的1/2,密被灰白色毡状绒毛,常在一侧撕裂。

分布及生境:常见于云南东南至西南地区,海拔300—1600米的湿润疏林中或路边村寨附近。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有分布。自马斯克林群岛、印度经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至波利尼西亚等旧大陆热带地区均有。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叶或果实入药治神经性头痛,截疟。临沧区收购作蔓荆子用。












學名:Vitex trifolia Linn. 科別:馬鞭草科.

別名:蔓荊.海埔姜.三葉埔姜.白葉.白背木耳.水稔子.蔓荊子.白布荊.白背風.海風柳。

產地:台灣中部地區的海岸坡地.草原.河灘.荒地自生。

採集加工:(根.粗莖)全年可採.切片.曬乾備用。(莖汁)隨採隨用。(果實)秋季採成熟果實.曬乾備用。

藥理作用:

1.蔓荊子所含的蔓荊子黃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明顯抑制作用。

2.蔓荊提取物對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的家兔微循環障礙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性味:(根)味苦.辛.性溫。(莖汁)味甘.性平。(果實)味辛.苦.微寒。

功能:(根)散寒.祛風.止痛。

(莖汁)除風熱.化痰涎.通經絡.行氣血。

(果實)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用於:(根)感冒.頭痛.風濕關節痛.瘧疾。

(粗莖)感冒.風濕.喉痺.瘡腫.牙痛。

(莖汁)中風口噤.痰熱驚癇.頭暈目眩.喉痺.熱痢.火眼。

(果實)風熱感冒.頭痛.目赤多泌.目暗不明.頭暈目眩.齒齦腫毒.肌肉神經痛。

民間方例:

(一)頭風作痛:取果實一斤半.研成細末.裝入過濾袋浸米酒中.七日後取出濕服粉末1~3錢.日三次。

(二)乳癰初起:蔓荊子炒為末.酒服寸匕.渣傅之。



參考資料:原色台灣藥用植物圖鑑(3)南天.中國中藥資源志要(科學).全國中草藥滙編(上)人民衛生。



《中国药典》:蔓荆子

【拼音名】 Màn Jīnɡ Zǐ
【英文名】 FRUCTUS VITICIS
【别名】 白背木耳、白背杨、水捻子、白布荆
【来源】 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 var. simplicifolia Cham. 或蔓荆Vitex tr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 本品呈球形,直径4~6mm。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有纵向浅沟4条,顶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萼长为果实的1/3~2/3,5齿裂,其中2裂较深,密被茸毛。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横切面可见4室,每室有种子1枚。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
【鉴别】 (1)本品粉末灰褐色。花萼表皮细胞类圆形,壁多弯曲;非腺毛2~3细胞,顶端细胞基部稍粗,有疣状突起。外果皮细胞多角形,有角质纹理和毛茸脱落后的痕迹,并有腺毛与非腺毛:腺毛分头部单细胞、柄1~2细胞及头部2~6细胞、柄单细胞两种;非腺毛2~4细胞,长14~68μm ,多弯曲,有壁疣。中果皮细胞长圆形或类圆形,壁微木化,纹孔明显。油管多破碎,含分泌物,周围细胞有淡黄色油滴。内果皮石细胞椭圆形或近方形,直径10~35μm 。种皮细胞圆形或类圆形,直径42~73μm,壁有网状纹理,木化。
(2)取本品5g,加石油醚(60~90℃)50ml,加热回流2小时,滤过,弃去石油醚,药渣挥干,加丙酮80ml,加热回流1.5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蔓荆子黄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醋酸乙酯-甲醇(3:2: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三氯化铝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 蔓荆子:除去杂质。
炒蔓荆子:取净蔓荆子,照清炒法(附录Ⅱ D)微炒。用时捣碎。
【性味】 辛、苦,微寒。
【归经】 归膀胱、肝、胃经。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
【用法用量】 5~9g。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备注】 (1)用于感受风热引起的头痛,临床常与防风、菊花、石膏等配伍应用;对于头风头痛病症,本品又可与藁本、川芎等配伍应用。治风邪所致的目赤肿痛、头目昏暗,常与菊花、川芎、决明子等配伍应用。
【摘录】 《中国药典》

《*辞典》:蔓荆子

【拼音名】 Màn Jīnɡ Zǐ
【别名】 蔓荆实(《本经》),荆子(《本草经集注》),万荆子(《浙江中药手册》),蔓青子(《中药材手册》)。
【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蔓荆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去净杂质,贮干燥处,防止潮湿霉烂。
【原形态】 ①单叶蔓荆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约3米,有香气。幼枝4方形,密生细柔毛,者枝渐变圆,毛渐脱落。单叶,叶柄长5~18毫米;叶片卵形或倒卵形,长2.5~5厘米,宽1.5~3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缘,上面绿色,疏生短柔毛和腺点,下面白色,密生短柔毛和腺点,侧脉约8对。圆锥花序顶生,长2~12厘米;花萼钟形,先端具5短刺,外面密生白色短柔毛,萼筒长约4毫米;花冠淡紫色,5裂,中间1裂片最大,下半有毛:雄蕊4,伸出花冠管外,花药个字形分叉;子房球形,密生腺点,花柱无毛,柱头2裂。浆果球形,直径5~7毫米,大部为增大的宿存花萼所包围。花期7月。果期9月。
生长海滨、沙滩、湖畔等处。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广东等地。
②蔓荆(《本经》),又名:白背木耳(《岭南采药录》),小刀豆藤、白背风、白背草。
形态与单叶蔓荆相似,所异者叶通常为3小叶的复叶,在同一枝条的上部或下部有时为单叶;小叶无柄;小叶片倒卵形或倒披针形,中间小叶通常比侧生的长约1/3,叶柄长1~3厘米,密被细绒毛。聚伞花序多数,相对排列成顶生圆锥花序。花期7月。果期11月。
生长于平原草地、河滩和荒地上。分布我国沿海各省及云南、广西等地。
【生境分布】 主产山东、浙江、江西、福建。此外,河南、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亦产。
【性状】 干燥果实圆球形,直径4~6毫米。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有4条纵沟;用放大镜观察,密布淡黄色小点。底部有薄膜状宿萼及小果柄,宿萼包被果实的1/3~2/3,边缘5齿裂,常深裂成两瓣,灰白色,密生细柔毛。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横断面果皮灰黄色,有棕褐色油点,内分四室,每室有种子1枚,种仁白色,有油性。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以粒大、饱满、气芳香、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份】 单叶蔓荆果实和叶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莰烯和蒎烯,并含有微量生物碱和维生素A;果实中尚含牡荆子黄酮,即紫花牡荆素。
蔓荆果实含少量(0.01%)蔓荆子碱。
【炮制】 炒蔓荆子:筛净灰屑,除去残存萼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略喷清水,放凉。
雷公炮炙论》:"凡使蔓荆子,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时后蒸,从巳至未,出,晒干用。"
【性味】 苦辛,凉。
①《本经》:"味苦,微寒。"
②《珍珠囊》:"苦,辛。"
【归经】 入肝、胃、膀胱经。
①《汤液本草》:"太阳经药。"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太阳、厥阴,兼入足阳明经。"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治风热感冒,正、偏头痛,齿痛,赤眼,目睛内痛,昏暗多泪,湿痹拘挛。"
①《本经》:"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
②《本草经集注》:"主发秃落。"
③《别录》:"去长虫,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令人光泽脂致。"
④《药性论》:"治贼风,能长髭发。"
⑤《日华子本草》:"利关节,治赤眼,痫疾。"
⑥《珍珠囊》:"凉诸经血,止头痛,主目睛内痛。"
⑦王好古:"搜肝风。"
⑧《医林纂要》:"散热,祛风,兼能燥湿。"
⑨《广西中药志》:"治胃痛。"
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疏风散热,平肝止痛。治感冒发热,眼痛眩晕,风湿筋骨痛,消化不良,肠炎腹泻,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注意】 血虚有火之头痛目眩及胃虚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乌头、石膏。"
②《医学启源》:"胃虚人不可服,恐生痰。"
③《本草经疏》:"头目痛不因风邪,而由于血虚有火者忌之。"
④《本草汇言》:"痿痹拘挛不由风湿之邪,而由于阳虚血涸筋衰者勿用也;寒疝脚气不由阴湿外感,而由于肝脾羸败者亦勿用也。"
【附方】 ①治头风:蔓荆子二升(末),酒一斗。绢袋盛.浸七宿,温服三合,日三。(《千金方》)
②治风寒侵目,肿痛出泪,涩胀羞明:蔓荆子三钱,荆芥、白蒺藜各二钱,柴胡、防风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③治劳役饮食不节,内障眼病:黄芪、人参各一两,炙甘草八钱,蔓荆子二钱半,黄柏三钱(酒拌炒四遍),白芍药三钱。上嚼咀,每服三、五钱,水煎。(《兰室秘藏》蔓荆子汤)
【各家论述】 ①《纲目》:"蔓荆实,气轻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症。"
②《本草经巯》:"蔓荆实,’神农’味苦,微寒,无毒;《别录》加辛平温。察其功用,应是苦温辛散之性,而寒则甚少也。气清味薄,浮而升,阳也。其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风头痛、脑鸣、目泪出者,盖以六淫之邪,风则伤筋,寒则伤骨,而为寒热,甚则或成湿痹,或为拘挛;又足太阳之脉,夹脊循项而络于脑,目为厥阴开窍之位,邪伤二经,则头痛、脑鸣、目泪出。此药味辛气温,入二脏而散风寒之邪,则诸证悉除矣。邪去则九窍自通,痹散则光泽脂致。其主坚齿者,齿虽属肾,而床属阳明,阳明客风热,则上攻牙齿,为动摇肿痛,散阳明之风热,则齿自坚矣。去白虫、长虫者,假其苦辛之味耳。"
③《本草汇言》:"蔓荆子,主头面诸风疾之药也。前古主通利九窍.活利关节,明目坚齿,祛除风寒风热之邪。其辛温轻散,浮而上行,故所主头面虚风诸证。推其通九窍,利关节而言,故后世治湿痹拘挛,寒疝脚气,入汤散中,屡用奏效,又不拘于头面上部也。"
④《药品化义》:"蔓荆子,能疏风、凉血、利窍,凡太阳头痛,及偏头风、脑鸣、目泪、目昏,皆血热风淫所致,以此凉之,取其气薄主升,佐神效黄芪汤,疏消障翳,使目复光,为肝经胜药。"
⑤《本草新编》:"蔓荆子,佐补中药以治头痛最效,因其体轻力薄,藉之易于上升也,倘单恃一味,欲取胜于俄顷,则不能。"
⑥张寿颐:"凡草木之子,多坚实沉重,性皆下行,蔓荆之实,虽不甚重,然其性必降,《本经》谓主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固皆清泄降火之功用。《别录》虽加以辛字,而主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仍是内风升腾之病,用以清降,断非疏散外风之品。《日华子》谓治赤目;张洁古谓治头沉昏闷,止目睛内痛;王海藏谓搜肝风;皆是息风降火,其义甚明。独甄权谓治贼风;洁古又谓治太阳头痛,散风邪;则误作疏散之药,绝非《本经》、《别录》真旨。盖内风、外风,治法含浑,久为汉、魏以来通病,甄权等此说,实属误认,奈何濒湖《纲目》,亦谓其气清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竟以甄权等之误说,反加附会而为之证实。近三百年,更无人能知蔓荆子之真实功用矣。然濒湖亦谓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证,则试问风而属虚,岂有再用浮散主治之理?《千金方》以一味蔓荆子为末,浸酒服,治头风作痛,亦是内风,非祛散外风之法,其用酒者乃借酒力引之上行,使药力达于头脑之意。轻用一钱五分,重用可至三、四钱。"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蔓荆子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1.《唐本草》:蔓荆,苗蔓生,故名蔓荆。生水滨。叶似杏叶而细,茎长丈余,花红白色。今人误以小荆为蔓荆,遂将蔓荆子为牡荆子也。
2.《蜀本草》:《图经》云:蔓荆,蔓生水滨,苗叶蔓延,春因旧枝而生小叶,五月叶成如杏叶。六月有花,浅红色,蕊黄。九月有实,黑斑,大如梧子而虚轻。冬则叶雕。
3.《本草图经》:蔓荆,旧不载所出州土,今近京及秦、陇、阴、越州多有之。苗茎高四尺,对节
【拼音名】 Màn Jīnɡ Zǐ
【英文名】 Simpleleaf Shrub ChasteTCMLIBee Fruit,Fruit of Shrub ChasteTCMLIBee,Fruit of Threeleaf ChasteTCMLIBee
【别名】 蔓荆实、荆子、万荆子、蔓青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和蔓荆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tex TCMLIBifolia L. var. simplicifolia Cham.[V.rotundifolia L.f.;V. ouata Thunb.]
采收和储藏:种子繁殖的栽培后3-4年结果,扦插繁殖的栽后2-3年结果,在7月上旬至10月下旬果实陆续成熟,应边成熟边采摘,先在室内堆放3-4d,然后摊开晒或烘干,筛去枝梗,扬净杂质即成。
【原形态】 1.单叶蔓荆,落叶小灌木,植株高约2m。全株被灰白色柔毛。主茎匍匐地面,节上常生不定根,幼枝四棱形,老枝近圆形。单叶对生,具短柄;叶片倒卵形至椭圆形,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长 2.5-5cm,宽1.5-3cm,表面绿色,背面粉白色;侧脉约8对。圆锥花序顶生;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先端5裂,下面1裂片最大,宽卵形,内面中下部有毛;雄蕊4,伸于花冠管外;子房球形,密生腺点,柱头2裂。核果球形,径约5-7mm,具宿萼。花期7-8月,果期8-10月。喜生于海滨沙滩地及湖畔,亦有栽培。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 2.蔓荆,落叶灌木,植株高 1.5-5m。具香味。小枝四棱形,密生细柔毛。三出复叶,对生,有时偶有单叶;叶柄长1-3cm;小叶片卵形,长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2-9cm,宽1-3cm,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楔形,全缘,表面绿色,无毛或被微柔毛,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侧脉8对;小叶无柄或有时中间1片小叶下延成短柄。圆锥花序顶生,长3-15cm,花序柄密被灰白色绒毛;花萼钟形,先端5浅裂,被灰白色绒毛;花冠淡紫色或蓝紫色,长6-10mm,外面有毛,花冠管内及喉部有毛,先端5裂,二唇形;雄蕊4,伸于花冠外;子房密生腺点。核果近圆形,径约5mm,熟时黑色;萼宿存。花期7月,果期9-11月。生于海边、沙滩、河边、平原及村寨附近。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单叶蔓荆生长海滨沙滩地及湖畔,亦有栽培。
2.蔓荆海边、沙滩、河边、平原及村寨附近。
资源分布:1.单叶蔓荆: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 2.蔓荆: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栽培】 生物学特性 适应性较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但喜温暖湿润,土壤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较好。耐盐碱,在酸性上土壤生长不良。 栽培技术 可采用播种、扦插、压条、分株等方法繁殖,但以扦插繁殖为主。扦插繁殖:春、秋均可进行,但以春季扦插为好。在3月下旬或9月下旬,剪取一二年生健壮枝条,取其中段,截成长20-30cm带有2-3个节的插穗;按株行距6cm×15cm插入苗床;育苗期应经常浇水,保持苗床湿润,并适当追肥。秋季扦插的翌年春4月上旬移栽;春季扦插的当年秋季定植。种子繁殖:在秋季采收成熟时实,与2倍湿细沙拌匀,堆放阴凉通风的室内,翌年4月上、中旬播种,将果实搓去外壳,用35-40℃温水浸泡1昼夜,捞出稍晾后,与混合粪肥的火灰拌匀,条播于苗床,第1hm2播种75-105kg,苗期注意浇水,适当追肥,当年春季育苗,幼苗当年高30-40cm,秋后定植。压条繁殖:5-6月间,选一二年生的健壮长枝,用波状压条法,每隔40-50cm埋入土中,深约15cm,压实。待长出不定根后,分段栽断,带根定植。分株繁殖:在4月上旬或7月旬,随挖随栽。定植在秋季或春季,植株落叶后至萌芽前进行,按株行距1m×1.3m开穴,施土杂肥与土壤混匀,每穴栽2-3株,填土压实,浇透水。 田间管理 定植后1-2年,在春季萌芽前,6月和生产关系了落叶后各中耕除草1次,冬季中耕结合培土。追肥在定植后的前2年以施人畜粪水为主,第3、4年开花结果后,应增施堆肥和磷肥,每年施肥2次,第1次在开花前,第2次在修剪后,在花期可喷施1%过磷酸钙水溶液1-2次。在地势低洼的地段,雨季要注意及时排除积水。冬季休眠期,应剪除枯枝、老弱枝,病虫枝及徙长枝,对生长多年长势衰退的植株应进行更新,即在离地面30cm处将老枝全部剪除,增施肥料,促进多发健壮新枝。在新枝长至1m多高时,要及时打顶,太高的枝要进行弯枝,均可促其多发新枝,多结果实。
【性状】 性状鉴别 果实球形,直径4-6mm,表面黑色或棕褐色,被粉霜状绒毛,有细纵沟4条。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密布淡黄色小点。顶端微凹,有脱落花柱痕,下部有宿萼及短果柄,宿萼包被果实的1/3-2/3,先端5齿裂,常在一侧撕裂成两瓣,灰白色,密生细绒毛。体轻质坚,不易破碎。横断面果皮灰黄色,有棕褐色点排列成环,分为4室,每室有种子1枚或不育。种仁黄白色,有油性。气芳香,味微辛、略苦。以粒大饱满,气香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实横切面:(1)单叶蔓荆 外果皮为1列含棕色颗粒物的扁平细胞,外被角质层;密存贮腺毛,头部单细胞或多细胞,柄1-2细胞;偶有非腺毛,1-3细胞,具壁疣。其下为2-5列薄壁细胞,亦含棕色颗粒物。中果皮细胞大,类圆形,壁稍厚,木化;散有维管束,排列规则,呈环状。内果皮为3-6列类圆形或分枝状石细胞,延伸至内侧将种子包围。果实中轴部分有2-4个周韧维管束。种皮表皮为1列扁小薄壁细胞,其内为2-5列网纹细胞。 (2)蔓荆 维管束排列不甚规则,略呈环状。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40目)1g,加10ml现酮冷浸4-6h,滤过。滤液挥干,加1ml丙酮溶解。取2支试管,各加丙酮浸出液3-5滴,分别加入镁粉-盐酸、锌粉-盐酸试剂,依次分别呈现深红色和樱红色。(检查黄酮) (2) 薄层色谱 取现酮提取液作供试液,以蔓荆子黄素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硅胶-0.3%CMC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3:2)展开,取出晾干。于紫外灯(365nm)下观察,蔓荆子黄素显黄棕色黄光。再喷以2%香草醛硫酸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口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鲜黄色的斑点。
【化学成份】 1.单叶蔓荆 果实和叶含挥发油,及微量生物碱和维生素A;果实中含牡荆子黄酮(vitexicarpin),即紫花牡荆素(casticin)。 2.蔓荆 果实含少量(0.01%)蔓荆子碱(viTCMLIBicin)。及含2.60%的脂肪油,主要成分是肉豆营蔻酸(myrist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aid),油酸(oleic acid)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以及0.90%的不皂化物系少量的石蜡(paraffin),γ-生育酚(γ-tocopherol)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另含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 benzoic acid),对-茴香酸(p-anisic acid)及香草醛(vanillin)。蔓荆叶挥发油含α-和β-蒎烯(pinene),苯酚(phenol)1,8-桉叶素(1,8-cineole)及α-萜醇(α-terpineol)。
【药理作用】 1.镇静止痛作用:用于神经性头痛,对于高血压有效。炮制品提取物的镇痛作用生蔓荆子醇总提取物注射液(I):制法为生蔓荆子50g,加800ml45%乙醇分二次回流提取,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残液加蒸馏水200ml,滤去不溶物,浓缩至25ml。炒黄制品醇总提取物注射液(Ⅱ):称取炒黄制品50g,制法同(Ⅰ)。生品水总提取物注射液(Ⅲ),制法为生蔓荆子50g,加800ml蒸馏水,分二次回流提取,合并滤液,蒸发浓缩,残渣加95%乙醇200ml搅拌,取滤液浓缩至25ml。炒黄制品水总提取物注射液(Ⅳ),制法同(Ⅲ)。以上制品每1ml相当生药2g。采用热板法,将小鼠(18-22g)在55±0.5℃的热板上(室温20±1℃)。以小鼠接触热板到舐足时间为痛反应指标,5分钟重复测一次痛阈,两次痛反应时间的均数作为正常痛阈值,正常值在30秒内者用于实验。动物分六组,在给药后10、20、30、40、50、60分钟时测定痛阈均值。比较给药前后痛阈变化及各组间区别。结果表明:样品:Ⅰ-Ⅱ在剂量为30g/kg时,ip给药后20分钟镇阈显着提高,30分钟左右作用最强,作用持续30-60分钟。30分钟时,经方差分析四种样品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和吗啡(阳性对照)比较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40分钟时两组间方差分析得:Ⅰ号(生品)、Ⅱ号(炒黄品)比较,p<0.01,且Ⅰ号作用大于Ⅱ号,。Ⅱ号与Ⅳ号样品比较,P<0.01。Ⅱ号作用强于Ⅳ号样品。
2.退热作用:镇静体温中枢。蔓荆子水煎液1:10浓度,对病毒ECHO11株有抑制作用。蔓荆子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巨大芽胞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品水煎液1:10 浓度对病毒ECHO11株有抑制作用。
【炮制】 1.炒蔓荆子:筛净灰屑,除去残存萼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略喷清水,放凉。
2.《雷公炮炙论》:凡使蔓荆子,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时后蒸,从巳至未,出,晒干用。
【性味】 味辛;苦;性微寒
【归经】 肝;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主外感风热;头昏头痛;偏头痛;牙龈肿痛;目赤肿痛多泪;目睛内痛;昏暗不明;湿痹拘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外洗。
【注意】 胃虚者慎服。
【制剂】 加味香苏散;蔓荆子汤;蝉花散;白蒺藜散;羌活胜湿汤;
【附方】 ①治头风: 蔓荆子二升(末),酒一斗。 绢袋盛,浸七宿,温服三合,日三。(《千金方》)②治风寒侵目,肿痛出泪,涩胀羞明: 蔓荆子三钱,荆芥、白蒺藜各二钱,柴胡、防风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③治劳役饮食不节,内障眼病: 黄芪、人参各一两,炙甘草八钱,蔓荆子二钱半,黄柏三钱(酒拌炒四遍),白芍药三钱。每服三、五钱,水煎。(《兰室秘藏》蔓荆子汤)
【各家论述】 1.《纲目》:蔓荆实,气轻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症。
2.《本草经疏》:蔓荆实,'神农'味苦,微寒,无毒;《别录》味辛,平温。察其功用,应是苦温辛散之性,而寒则甚少也。气清味薄,浮而升,阳也。其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风头痛、脑鸣、目泪出者,盖以六淫之邪,风则伤筋,寒则伤骨,而为寒热,甚则或成湿痹,或为拘挛;又足太阳之脉,夹背循项、而络于脑,目为厥阴开窍之位,邪伤二经,则头痛、脑鸣、目泪出。此药味辛气温,入二脏而散风寒之邪,则诸证悉除矣。邪去则九窍自通,痹散则光泽脂致。其主坚齿者,齿虽属肾,而床属阳明,阳明客风热,则上攻牙齿,为动摇肿痛,散阳明之风热,则齿自坚矣。去白虫、长虫者,假其苦辛之味耳。
3.《本草汇言》:蔓荆子,主头面诸风疾之药也。前古主通利九窍,活利关节,明目坚齿,祛除风寒风热之邪。其辛温轻散,浮而上行,故所主头面虚风诸证。推其通九窍,利关节而言,故后世治湿痹拘挛,寒疝脚气,入汤散中,屡用奏效,又不拘于头面上部也。
4.《药品化义》:蔓荆子,能疏风、凉血、利窍,凡太阳头痛,及偏头风、脑鸣、目泪、目昏,皆血热风淫所致,以此凉之,取其气薄主升,佐神效黄芪汤,疏消障翳,使目复光,为肝经胜药。
5.《本草新编》:蔓荆子,佐补中药以治头痛最效, 因其体轻力薄,藉之易于上升也,倘单恃一味,欲取胜于俄顷,则不能。
6.张寿颐:凡草木之子,多坚实沉重,性皆下行,蔓荆之实,虽不甚重,然其性必降,《本经》谓主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固皆清泄降火之功用。《别录》虽加以辛字,而主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仍是内风升腾之病,用以清降,断非疏散外风之品。《日华子》谓治赤目; 张洁古谓治头沉昏闷,止目睛内痛;王海藏谓搜肝风;皆是患风降火,其义甚明。独甄权谓治贼风;洁古又谓治太阳头痛,散风邪;则误作疏散之药,绝非《本经》、《别录》真旨。盖内风、外风,治法含浑,久为汉、魏以来通病,甄权等此说,实属误认,奈何濒湖《纲目》,亦谓其气清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竞以甄权等之误说,反加附会而为之证实。近三百年,更无人能知蔓荆子之真实功用矣。然濒湖亦谓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证,则试问风而属虚,岂有再用浮散主治之理《千金方》以一味蔓荆子为末,浸酒服,治头风作痛,亦是内风,非祛散外风之法,其用酒者乃借酒力引之上行,使药力达于头脑之意。轻用一钱五分,重用可至三、四钱。
7.《本经》: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
8.《本草经集注》:主发秃落。
9.《别录》:去长虫,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令人光泽脂致。
10.《药性论》:治贼风,能长髭发。
11.《日华子本草》:利关节,治赤眼,痫疾。
12.《珍珠囊》:凉诸经血,止头痛,主目睛内痛。
13.王好古:搜肝风。
14.《医林纂要》:散热,祛风,兼能燥湿。
15.《广西中药志》:治胃痛。
16.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疏风散热,平肝止痛。治感冒发热,眼病眩晕,风湿筋骨痛,消化不良,肠炎腹泻,跌打肿痛。

【摘录】 《中华本草》

白鳳菜(尼基羅草)


白鳳菜(尼基羅草)(救命仙草) —可當菜吃的顧肝野菜
分類:生技生藥草本植物


原文来自: http://tw.myblog.yahoo.com/bana3388








"白鳳菜"別名白擔當,俗名肝炎草,先民以之作菜,故有白鳳"菜"名,為最佳保健藥膳食物,因調味不佳會影響口感,所以漸漸被民眾淡忘了這項佳餚,實在非常可惜,當今文明病叢生之際,特地為讀者詳加介紹。
白鳳菜性涼、味甘淡、無毒,睫葉肉質脆嫩肥厚,因其具有密實短絨毛,所以比較吃油,炒食加些蔥油酥,或以肉絲一起作菜,可增加美味。

主入肝、肺、腎、大小腸諸經,有消炎、解熱、解毒、利尿、降血壓等功效,主治肝炎、肝硬化、肺炎、肺癌、高血壓、感冒、發燒、腎臟炎、水腫、便祕、腸炎、兒童日本腦炎,外敷刀傷、創傷、跌打損傷、毒蟲咬傷和無名腫毒。

治肺炎、肺癌︰以白鳳菜、魚腥草、半枝蓮、雲南白藥、土人參、六角英、葉下紅、紅竹葉、耳鉤草等鮮葉,加梨、酪梨、楊桃、檸檬、桑椹和柑桔類水果作精力湯,空腹服用,平時多吃大蒜和海藻類食物。

肝炎、肝硬化︰以白鳳菜、雲南白藥、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白鶴靈芝、魚腥草、白冇骨消、連蕉、紫花酢醬草、金錢薄荷、馬蹄金、貓鬚草、竹葉菜,最好並以牛筋草湯汁作精力湯服用。
治高血壓︰以白鳳菜、落地生根、肺炎草、貓須草、紅竹葉、仙草、山茼蒿、山芹菜、水丁香等鮮葉,加西瓜、菠蘿、柿子,和柑桔類水果作精力湯,空腹服用。

白鳳菜除治病外,還有解熱解毒功效,可以白鳳菜加肺炎草、白鶴靈芝、赤查某、鳳尾草、茅根等,煮青草茶當日常保健飲料,喜歡甜食者可加黑糖一齊飲用。

白鳳菜還可外敷各種創傷,為家庭必備良藥,且可當成佐餐佳餚,可種植於花盆中觀賞,以備不時之需。

【後注︰屏東一位尿毒癥患者特地來電告知,看到本篇報導後,每天以白鳳菜打精力湯服用,不但免去洗腎之苦,且已痊癒,心懷感激電告我此項臨床經驗,提供讀者參考。】


http://share.youthwant.com.tw/sh?id=61013505&do=D

白鳳菜
白鳳菜Gynura formosana Kitamura
菊科,三七草屬,本品無毒
別名,台灣土山七、長柄澄黃菊、白癀菜
全草具有消炎解毒、清熱降壓、舒筋接骨、涼血止血
主治,外用燒燙傷、乳腺炎、龜頭炎、陰道炎、骨折、疔瘡癰腫、外傷出血,外用大多搗成泥狀敷用

內服治扁桃腺炎、便血、尿血、百日咳、跌打損傷、目刺腫痛、肺炎、支氣管炎、氣管炎、高血壓、小兒高燒、腎盂炎、熱咳乾咳、風濕關節炎、崩漏。
禁忌,孕婦忌服、體質虛寒少服

白鳳菜(尼基羅草)(救命仙草)

(英文名為DAUNNGOKILO)最早產于印尼極為普遍的野生植物,栽植很容易,多年來己流傳到越南、臺灣、美國、大陸等地。

別名:長壽菠菜.膽固醇菠菜.爛腳杆葉.蛇接骨.烏鳳七.蔓三七草.龍鳳菜。
產地:泰國.印度.馬來半島.非洲.越南及中國大陸等地。台灣零星栽培。
採集加工: 葉子全年可採.一般隨採鮮用或曬乾備用。
性味:(全草) 味辛.甘.性平。
功能:散瘀.消腫.止痛.止咳.通經活絡.降血糖.抗高血脂.降血壓.抗發炎.利尿。
用於:跌打損傷.軟組織損傷.咳嗽痰喘.肺癰.關節炎.風濕病.腹瀉.痢疾.糖尿病.血脂過多.高膽固醇症.高血壓.腎臟疾患。

主要特點能洗血及能加強紅血球。據說其功能可以醫治多種疾病,例如:血壓高、氣喘、糖尿、癌症、毒瘤、肝病、胃痛、痔瘡、臉痣、白帶、梅毒、瘡榴、癬、風濕、敏感、心悸等30多種疾病(1.Kanker癌症2.Tumor毒瘤 3.Lever肝病4.Amandel喉花5.Ginjal腰子痛6.Asma氣喘7.Jantung8.Aiergy敏感心悸9.T.Darah Tinggi血壓高10.T.Darah Rendah血壓低 11.Kencing Manis糖尿 12.Lambung maag胃痛 13.Gondok胃狀線14.Vol 2 15.Klengar16.Bisul瘡榴17.Eksim癬18.Cudik/Koreng 19.Mata眼睛20.Batuk咳嗽21.Wasir痔瘡 22.Jerawat臉痣 23.Keputihan白帶24.Sipilis梅毒 25.Artitis 26.Kemumul 27.Rematik風濕 28.Enook風濕29.Pembuluh daren30.Leukimia血瘤)。

原本栽種山藥的民間鄉民,南投民間鄉農民現在開始栽種一種叫白鳳草的植物,不過目前數量不多,一株白鳳草的價格等於一根山藥,看起來像是青菜的白鳳草,在中醫上具有利尿和舒經活血的療效。中國醫藥學院藥學研究所長張永勳︰「白鳳草在台灣民間是很常用的民藥,又名肝炎草,過去有人用來治療肝病。」

白鳳草除了可以生吃以外,也可以用果汁機搾成汁來飲用,由於目前白鳳草栽種數量還不多,市面上還買不到,農民擔心被人偷採,還自組守望相助隊,24小時看管。守望相助隊員楊長維︰「以前山藥常不見,現在我們組一個巡邏隊就比較不會被偷,所以我們日夜都巡視。」 現在山藥滯銷,農民於是改種白鳳草,希望能改善收入,促進地方繁榮,他們也希望小偷能手下留情。

白鳳菜(Gynura Oralis Hay)俗名白蕹菜、生毛菜等、屬菊科(Compositae)為一或多年生常綠草本,本省各地均有零星栽培,以中南部較多,白鳳菜因具有耐濕熱,對環境適應性頗強,冬季低溫至15OC無所畏懼,以20-25 OC生長最佳,葉呈青綠色,品質較佳,夏季艷陽高照,抗陽性亦強,葉色變成綠色,成長迅速,對雨水亦頗有耐性,生長快速,過分叢生,光線不足、通風不良時易得生理病,並引來莖腐病,整株枯死,應予適當的修剪,除春季著生黃色小花,需暫停採收外,為週年均可生產的鄉土野菜。

白鳳菜與紅鳳菜為相同的菊科姊妹品種,味道又相類似,莖圓,直立易生分枝,可長至1公尺,葉青綠色、葉形針形、互生、先端尖銳、莖部漸狹、葉長6~8公分,寬1.5~3公分,葉脈明顯,主脈略凹,葉柄不明顯,葉緣有鋸齒,莖基部隨成長逐漸木質化,每年2~3月,開放金黃色花朵,頭狀花序,花柄極長可長至20公分,無花瓣,多不結種子。嫩莖葉為食用部位,有透明粘液,食用時略具粘性,有菊科茼蒿之香味,並富維生素及礦物質,嫩莖葉可口,為一種適合於經濟栽培之健康蔬菜。

品種:目前現栽培上,主要有二品種:

尖葉無毛種:植株葉片尖端呈尖銳形,葉面無毛茸,葉色較青綠色,食用時品味較佳,一般種植者多以此種為主。

圓葉有毛茸品種:主要之差異為葉片上具毛茸,葉尖端呈圓形,較鈍,其葉面稍凹,葉色較濃綠,食用時纖維多,品味稍差,種植者較少。

繁殖:中部地區白鳳菜多於每年2~3月開花,但多不結子,多以無性扦插法繁殖,要點如下:

時期:除每年2~3月開花期外,全年均可以扦插法繁殖。

扦插苗準備:可用剪刀、刀子或手拔取,取4~5葉片之節枝,長約5~8公分長,去除下位葉片備用。

穴盤準備:準備扡插穴盤,以50格較佳,先填充栽培介質至九分滿,不要壓緊。

扦插:每穴插入備妥新鮮節枝1枝,稍微壓實隨即澆水,置於遮蔭處2~3天。

澆水:每天澆水一次保持溼潤狀態。

扦插完成後,約15~20天,新根長出即可定植。若無法即刻定植,幼苗過高開始老化,可於5~7葉處摘心,促其側芽長出,再移田間亦可,小苗長出新根後,每週可澆500倍之液肥,以促進植株快速成長。
烹調法:

涼拌:白鳳菜嫩莖葉洗淨後,川燙殺菁,冷卻後再拌以蒜仁、醬油、麻油等調味料即可。

炒食:蒜仁後爆香後,將白鳳菜放入炒食,頗具香氣,青脆可口。

火鍋:白鳳菜具有菊花香氣,冬季茼萵缺少,價格昂貴時,可以取代茼萵。

糖醋沙拉:嫩莖葉洗淨後,用鹽水輕揉搓,約一小時後倒掉鹽水,再加醣醋沙拉,其風味不差,有開胃之效。

作湯:將香菇排骨煮成高湯,再加入白鳳菜共煮後調味,味似茼蒿,鮮嫩可口。
其用法為水煮,絞汁和直接嘴嚼均可。從網上發貼的服用人士說明,最顯著的有控制及降低高血壓,改善消化,排泄系統有良好功效。對“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稱為“三高人群”的控制醫治效果更見明顯,服前可以通過醫生診斷病情指標予以記錄,服用若干個月份再重新測量病情指標加以驗證。此草的毒性副作用仍未被發現,國內對這一藥草未有正式權威醫學資料可資佐證參考。
用法:

1. 將葉七片至十片 半顆蘋果半杯開水打成汁 每日喝一次
2. 50片葉子煮5公升的水 煮剩3.5公升左右放涼入罐存放冰箱平常當開水喝(不添加任何 味道像青草茶)
3. 生菜、煮食皆宜(味道口感像川七),如不煮可將生葉幾片放入口中細嚼和開水吞下,平常食用可養生,如有症狀需自行加量,需連續服用十天至廿天該症狀會有顯著改善,持續食用將有治癒之可能。(已有多人得到幫助)

※ 這是外來植物,大家對它的藥理作用不是很瞭解,所以孕婦、嬰幼兒、體虛者不要食用或遵醫師指示使用。

 

金釵石斛

金釵石斛

分類:藥材資訊
2012/05/04 14:34





金釵石斛
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醫中藥不僅起到了治病救人、養生保健的作用,使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生息,延綿不絕,而且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傳統,成為中國人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浩如煙海的中醫藥寶庫中,有一顆璀璨的明珠,自古以來被認為是天意、美好、吉祥和長壽的象徵,她雄踞九大仙草之首,被世人稱為救命仙草植物黃金,她就是----金釵石斛。

石斛,又稱吊蘭,為蘭科多年生草本寄生植物。石斛藥用歷史悠久,早在秦漢時期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已有記載,是我國久享盛譽的珍稀名貴中藥。石斛分為金釵、鐵皮、霍山、環草、黃草、馬鞭等幾類,其中金釵石斛乃石斛之極品,它因表皮呈鐵綠色而得名。

金釵石斛因其極其稀少、生長環境特殊和滋補功效卓著而被譽為"千金草""軟黃金""植物黃金",也被國際藥用植物界稱為藥界大熊貓植物界大熊貓,堪稱真正的草本之王。

名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更是評價其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益精,久服,厚腸胃,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益智除驚,輕身延年。唐代經典《道藏》更是將金釵石斛列為中華九大仙草之首。具體排名為金釵石斛、天山雪蓮、千年人參、百年首烏、花甲茯苓、蓯蓉、深山靈芝、海底珍珠、冬蟲夏草。

《名醫別錄》、《本草綱目》、《本草思辯錄》等諸多具有影響的醫藥學專著均將金釵石斛收錄其中,稱金釵石斛的藥用價值和保健功效是中藥材中的上品 上藥養命,中藥養性,下藥治病,這也就是說金釵石斛是中藥中非常好的一個品種了。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將金釵石斛與石斛作為兩個品種區分,再次的確立了金釵石斛的高貴血統與身份,證實其獨特的藥用及養生價值!

自唐宋以來,金釵石斛便被列為貢品,供皇室貴族延年益壽。在古代民間,人們將新鮮的金釵石斛原汁喂入身體極其虛弱的人口中,可使其迅速恢復,一般是在嬰兒出生但生命危在旦夕或者生命垂危的病患才能用金釵石斛去保命。

作為最為名貴的種類,金釵石斛生長在海拔一千米至三千米的高度,常附生在樹上或者是岩石上,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的環境,不耐寒,其生長期的日夜溫差要保持在10—15。在我國主要分佈在廣東、廣西、安徽、浙江、雲南、貴州等省。由於金釵石斛對生長環境要求苛刻,同時其自身繁殖能力低,生長緩慢,加上金釵石斛的藥性功能冠蓋石斛之首,人們長期無節制的採集致使天然的金釵石斛瀕臨滅絕,所以金釵石斛很早就被列為國際二類保護植物,很多專家、醫師都沒有見過野生的金釵石斛,普通百姓更是聞所未聞。

金釵石斛因其獨特的藥用價值和保健功效,是千百年來歷代皇室貴族夢寐以求的養生保健極品,自唐宋以來就被列為國禮,作為國家之間的有好往來的一種禮品;同時它也作為國藥,供皇室人員延年益壽。這其中也引發了許多著名的歷史典故和傳說,讓金釵石斛更顯神秘,據說,武則天曾用金釵石斛配伍桑葚、深山靈芝等來美容養顏,直至其以81歲高齡辭世。

金釵石斛如同細雨滋潤大地般濡養人體的津血,讓臟器血液充盈,充分改善人體精神、氣血、氣色,讓人肌膚飽滿潤澤,充滿活力。中國人最講究的是養生,所謂養生,就是先養後生,要養好身體才能延長生命。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講上醫治未病,金釵石斛作為一種高檔的養生品,它講究的未病防變,讓病變在未產生之前就消失在萌芽狀態,掌握疾病的主動權。如果將人體比喻成一棵大樹,那麼金釵石斛能像潺潺的流水一樣滋潤大地,讓其自繁葉茂。

金釵石斛不僅是古代的養生聖品,即使是在當代,它也有著冬蟲夏草無法超越的優越感。現代臨床應用和藥理研究證明,金釵石斛還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抗衰老、降三高、抑制腫瘤的生成與發展,保護女性卵巢、抗輻射等功效,對咽喉和腸胃問題也有著很好的效果

目前,金釵石斛正引領著時尚養生新風潮,已然成為繼冬蟲夏草之後的養生新寵。藥店、養生館、會所、酒樓均有金釵石斛的身影。它正引領著中華養生事業的全面到來!
作為傳統的滋陰聖品,金釵石斛經過了幾千年來無數古人與現代人的驗證,其最大的藥性特點是滋陰益精,補血、精、津的神奇功效不容置疑,對改善現代人的亞健康狀況,提高身體免疫力,效果十分顯著。能有效改善、提升人體精、氣、神,使人精力充沛、精神抖擻、延年益壽。現代醫學研究成果也進一步證實並顯示出金釵石斛極其珍貴的藥用價值。
第一節 金釵石斛——“治未病的上上之選
治未病是中醫的根本思想。治未病涵蓋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後防複三個層面,強調人們應該注重保養身體,培養整體提高機體的抗邪能力,達到未生病前預防疾病的發生,生病之後防止進一步發展,以及疾病治癒以後防止復發的目的。
中醫講究的是養生和緩調,在現代醫學上,自1960年代,沙賓疫苗克服了小兒麻痹症之後,40多年來再也沒有聽到過哪個疾病被克服的好消息。除了外傷性疾病和傳染病以外的各種慢性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尿毒癥、紅斑狼瘡等以及各式各樣的癌症,多數只能控制不能治癒。
金釵石斛是一種高檔的養生保健產品,它講究的是未病先防,將病變在未產生之前就讓其消失在萌芽狀態,掌握疾病的主動權;它推崇的是像細雨潤物細無聲的滋養大地。如果將人體比喻成一棵大樹,那麼金釵石斛能像潺潺的流水一樣滋潤大樹,讓其枝繁葉茂。
第二節 金釵石斛改善臟腑功能
症現於四肢五官,病存於五臟六腑,中醫講究的是病與症的辯證關係,許多疾病看似外部疾病,真實病因是臟腑失調。它不像西醫簡單地就症狀治病。由於肺與大腸相表裡,一個鼻咽癌患者,其病因可能是來自他早期曾經得過嚴重的腸胃感染。頸部是大腸經經過的部位,這條經絡由於大腸的問題而堆積了很多廢物,患者多半頸部粗大,從西醫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邏輯來看,這些廢物長在咽喉附近,就定位鼻咽癌,也始終在鼻咽附近尋找可能的病因,通常都將之歸咎於抽煙引起疾病,如果患者不抽煙,就將之歸類為二手煙的危害。其實癌症出現的部位是腸胃問題的結果,原因不在那裡。就算把那些癌症的物質全數割除,對於原因一點也沒有影響,如果患者在手術後並不改變其生活習慣,腸胃的問題得不到改善,疾病在不久後,還是會復發的。治病須在中醫辨證理論的指導下知曉病因,由根治起,才會徹底治癒。
因此,無論是治療疾病還是養生方面,我們必須著重於改善臟腑功能。

續斷

續斷

分類:藥材資訊
2012/07/06 23:00




續斷
又稱:川斷、龍豆、屬折、接骨、南草、接骨草、鼓錘草、和尚頭、川蘿蔔根、馬薊、黑老鴉頭、小續斷、山蘿蔔。
【性質】溫
【五味】苦
【功效】止血涼血,補腎,強筋,壯骨
【續斷是什麼】 續斷,中藥名。為川續斷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續斷的根,因能續折接骨而得名。秋季採挖,除去根頭及鬚根,用微火烘至半幹,堆置發汗至內部變綠色時,再烘乾。
在武俠小說中,許多武林高手除了武功出衆外,他們往往還掌握一些用於療傷的靈丹妙藥,續斷似乎就是最受青睞的藥物之一。看過好幾部小說中都有某某續斷膏某某續斷丸的描述,比如這一段,續斷膏乃是用千年續斷制煉的藥膏,珍貴無比,續筋駁骨,功效如神。人們不禁要問:續斷到底是怎樣的一 味中藥,它真有這麽神奇嗎?
中藥續斷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川續斷的根,也稱川斷。光聽名字你就能知道它個大概:川指産地四川,其實不止四川,湖北、湖南、貴州、雲南等省都有分佈;續斷,顧名思義,它能接續斷傷,如跌打筋傷、骨折等,既能行血脈、止血、消腫、止痛,又能補肝腎、強筋骨、長肌肉,改善內部條件,還能寓止血於活血之中,寓滋補于通行代謝之中,止血不留瘀,補益不壅滯,從而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通過實驗證明,續斷能提高成骨細胞的活性和數量,在骨折損傷後,能促進基質鈣化、加快骨痂的生長與改建,從而使骨折早日癒合,臨床常與骨 碎補、自然銅、地鼈蟲、血竭等活血化瘀藥同用。
此外,續斷還能通過補益虛損的功效用於其他疾病,如治療因肝腎不足引起的腰背酸痛、腿軟無力,可與杜仲、牛膝、木瓜、破故紙等配伍,此類病人用續斷10克、杜仲10克煎汁,與山藥20克、 糯米60克煮粥常服亦有良效 續斷與桑寄生、菟絲子、阿膠等同用,治婦女肝腎虛損造成的胎動不安、先兆流産;月經過多或崩漏,可用續斷配伍黃芪、熟地、赤石脂等;與桑螵蛸、菟絲子、 沙苑子、金櫻子等同用還能治療遺精。  
《本草彙言》爲它作了全面的總結:續斷,補續血脈之藥也。大抵所斷之血脈非此不續;所傷之筋骨非此不養;所滯之關節非此不利;所損之胎孕非此不安。久服常服,能益氣力,有補傷生血之效,補而不滯,行而不洩,故女科、外科取用恒多也。不要怪小說家把它寫得過於神奇,怪隻怪這名字起得太好了,續斷,斷了還能續上,誰不願災傷早日過去,生命長久延續呢?

羊乳成分與特性

羊乳成分與特性

分類:藥材資訊
2012/10/07 18:04


羊乳成分與特性
  國人對於羊乳都定位在補品,本草綱目:「羊乳甘溫無毒,補寒冷虛乏、潤心肺、治消渴、療虛勞、益精氣、補肺腎氣和小腸氣,從營養的觀點羊乳是一種非常符合人體吸收的營養健康食品,而各種成份都和人乳相似,老少鹹宜的營養補充品。羊乳一些特性分述如下:
一、脂肪:
  乳脂肪組成主要由甘油和脂肪酸所形成的酯類,以及磷脂酸(phospholipid)、膽固醇(cholesterol)、脂族內酯(aliphatic δ-lactone)。乳脂肪的結構與羊乳風味有密切關係,羊乳所含之短鏈脂肪酸以羊油酸(Caproic acid ,C6)、羊脂酸(Caprylic acid ,C8)、葵酸(Capric acid ,C10)較牛乳多,尤其葵酸含量約牛乳的三倍。短鏈脂肪酸較多,脂肪酸曝露空氣中較易氧化,使羊乳具有特殊的羊臭味(gaoty odor)俗稱羊腥味,所以羊乳的味道較牛乳為強烈。羊乳脂肪球直徑較小約左右,色澤較白,所以容易被消化。
二、蛋白質:
  羊乳蛋白質主要成份有酪蛋白(casein)、乳白蛋白(lactalbumin)、乳球蛋白(lactoglobulin)及一些非蛋白氮(non-protein-nitrogen)。一般乳中PLM與蛋白質之百分比,均無甚變異可言,所以選拔畜群應以提高乳量生產即可提高蛋白質生產量。羊乳酪蛋白大部份是貝他酪蛋白質(β-casein)與人乳相當約佔70﹪左右。貝他酪蛋白質(β-casein)因含高比例之脯胺酸,分子呈現不定形鬆散結構,故容易被消化,所以喝羊乳在胃中呈凝集結塊狀較牛乳的結構鬆散且緩和容易消化,故較不易引起下痢症狀。從機能性來看,貝他酪蛋白質(β-casein)被分解之後,會產生具有麻醉作用的成份,這些成份可使人精神鬆懈、消除緊張作用。羊乳蛋白質中α-1酪蛋白約佔10﹪而人乳是無此蛋白,但牛乳則高達45﹪。α-1酪蛋白具有抗原性,會導致有一些人對乳製品產生過敏症狀,故喝羊乳較不會過敏。羊乳含有上皮細胞生長因數(epidermal growth F actorEGF)對細胞生長有促進作用,所需要的量非常微少,當喝羊乳時口腔、咽喉、胃腸之上皮細胞與羊乳中的EGF 接觸,受其刺激產生旺盛的細胞生長、分裂,修補受傷與老化組織,使其恢復正常功能。
三、碳水化合物:
  羊乳中主要之碳水化合物主為乳糖,其他少量如葡萄糖、半乳糖、果糖及低級多醣等。人乳乳糖6.5~7﹪、牛乳4.8~5﹪、羊乳4~4.3﹪,所以羊乳可減少乳糖引起的消化干擾與不安現象。
四、礦物質:
  羊乳中礦物質含量平均約0.8﹪,主要以鈣、磷、鎂、氯、鈉、鉀、鐵等。羊乳中鈣和磷的含量較牛乳多,P2O5/CaO的比率也比較高,表示羊乳在磷方面有明顯之優勢,而使羊乳具有較佳之緩衝能力(buffer ability)。羊乳中氯含量相當高約157mg/ml,比牛乳多50﹪,所以可從羊乳的導電度比牛乳高中看出(羊乳6.7ms/cm,牛乳5.8ms/cm)。而鈉則較低。羊乳含鐵量少,哺育嬰兒時必需注意鐵的補充以免造成貧血。
五、維生素:
  羊乳中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D、維生素C、菸鹼酸(nicotinic acid)、泛酸(pantothenic acid)、維生素Etocopherol )、葉酸(folic acid)、生物素(biotin)、膽鹼(choline)等。山羊對日糧中胡蘿蔔素(carotene)轉變成維生素A的比例較高,因為羊之甲狀腺較大,活性較佳,因此羊乳中胡蘿蔔素較少,維生素A含量比牛乳高,色澤較白。羊乳中葉酸為牛乳的1/10,故完全用羊乳哺育嬰兒,將因葉酸不足而患「山羊乳貧血症」。
畜試所恆春分所  陳水財